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異位性皮膚炎看中醫 安全又有效》

《異位性皮膚炎看中醫 安全又有效》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的皮膚發炎性疾病,發生原因與基因遺傳和環境皆有相關,目前在台灣的盛行率約5%~7%,一半的患者在嬰兒時期就可能出現症狀。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中,50%~80% 合併有異位性體質,除了皮膚的症狀之外,還可能伴隨過敏性鼻炎或是氣喘。 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有濕疹表現、皮膚乾燥及嚴重發紅瘙癢等症狀,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好發部位及病症。急性發作時,常常皮膚癢到抓傷而流血和滲出組織液,或因此造成細菌感染;慢性期則是皮膚乾燥及鱗狀皮屑丘疹,皮膚會慢性苔癬化而增厚及龜裂。通常2歲以下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其餘也好發於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  中醫稱異位性皮膚炎為「四彎風」、「奶癬」「濕毒瘡」,一般來說,必須考慮五臟虛實來加以個人化調理,使用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等中藥治療,也可以搭配外用中藥藥膏塗抹,相輔相成。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平常生活儘可能避開常見的食物、黴菌、植物、塵蟎、動物皮屑等過敏原之外,使用乳液或者加強防曬等方法也很重要。加強皮膚保濕是公認對異位性皮膚炎非常重要的治療策略。中西醫共同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減少外用類固醇使用量,也可以降低皮膚萎縮、繼發性感染、毛囊炎、皮膚乾燥、皮膚抵抗力降低等副作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需要保持耐心,養成樂觀心態,最終都會出現開心的結果哦! #廖芳儀醫師

關於多久才會好這件事

#關於多久才會好這件事 今天和朋友聊了一些這幾個月的點點滴滴 我脫口說出 “這樣的焦慮算不算是中年危機?” 朋友噗哧一笑 覺得我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 大環境的影響 不能全部歸結在自己身上 是吧?你們也這幾個月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嗎? 陸續有病人”畢業” 我恭喜他們不再吃藥了 説起來 我的治療風格走比較”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下往往覺得我對病人説的話很輕 而且常常希望病人也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 我的責任是施針用藥給建議 約佔七成 但是病人本身的調整才是能不能完全康復的關鍵 例如 改變吃冰的習慣 早點休息 多運動 等等 然而 病人很喜歡問我 “多久才會好?” 這個問題 我往往回答”三個月”或是”半年” 據說我這樣的回答太過真實  而病人喜歡聽到奇蹟發生式的誇大 🤣 不過 做為一個不愛説謊的醫生 需要的是互信  如果我們一起努力 過了 就痊癒了啊 最近在看《原子習慣》這本書 書中提到的複利效應 其實可以用來比喻療效這件事 如果每一天因為施針吃藥再生活調整進步1% 那麼在時間的累積下 是會得到巨大的改善 重點在於怎麼説服自己持續接受治療和生活調整 而我身為一個合作對象的角色 一定會盡力處理 至於中年危機這件事 看樣子 我只有好好面對自己的人生 加油 😆 #希望大家都可以好好的  #照片是很美的美國黃石公園

過敏體質中醫調理

<<過敏體質中醫調理>> 台灣的濕熱海洋環繞環境,過敏體質屢見不鮮,常見的問題有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異位性皮膚炎等,往往造成父母在兒童青少年照護上的困擾,甚至影響生長發育、學習效率。 大多數過敏兒都有遺傳的因素,但是環境因素也至關重要。長期曝露在過敏源的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系統容易失去平衡,不只是過敏症狀難改善,也比一般人容易得到感冒。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有塵蟎、動物毛髮、花生、蛋、巧克力等,需藉由過敏原檢測才能確實了解每個人的特定過敏原,然後針對過敏原加以改善生活方式。 中醫一般將過敏體質分成幾類: ⭕️肺氣虛:主要以呼吸道及皮膚症狀為主,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皮膚癢等,可能合併容易流汗、容易感冒的情況,可以使用一些補養肺氣的中藥如黃耆、西洋蔘來調理。 ⭕️脾氣虛:大多合併肺氣虛,然後多見食欲不振、便秘或腹瀉、體型瘦弱的情況,可以使用一些補益脾氣的中藥如黨蔘、白朮、蓮子等來改善腸胃健康。 ⭕️腎氣虛:除了過敏症狀以外,主要合併體型瘦小、生長發育較慢、黑眼圈等,在調理過敏症狀的基礎上加以補腎滋養的中藥如熟地、山藥等改善生長發育。 平時針對過敏兒也要鼓勵多運動、營養均衡、早睡早起,長期關注其心理健康,減少情緒壓力,也能大幅改善過敏體質唷! #廖芳儀醫師

高血壓

高血壓定義為血壓升高致增加視網膜、腦、心臟、腎臟及大動脈血管危害風險,一般認為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8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健康作息或規律服藥,可以減少罹病風險及死亡率。 高血壓通常無症狀,或是頭暈、肩頸僵硬等非特異性症狀,所以常常被忽略。國民健康署呼籲18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至少量測一次血壓,若有家族史或體型肥胖者,更需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從年輕開始調整健康的生活型態。 健康的生活型態調整包括: ⭕️減重:體重每下降10公斤可降低5-20毫米汞柱的收縮壓 ⭕️飲食控制:DASH飲食(全穀類、大量蔬菜水果、低脂、白肉、堅果好油) ⭕️鹽分攝取量限制:一天少於2克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以上 ⭕️減少酒精攝取:每天少於兩小杯 中醫認為高血壓屬於陰陽失調的表現,可用中藥、針灸調整,使陰陽平衡。一般來說,無論是單純使用中藥或是中西藥併用治療高血壓都可以有效控制血壓及預防後續的病變。常用的中藥有天麻、葛根、生地、牡蠣等,平常也可以在合谷穴及太衝穴做穴位按摩,緩解不適。 資料來源:華盛頓內科手冊(36版)p58-76 #廖芳儀醫師 #高血壓 #健康生活方式

天然精油制汗爽身噴霧

自己的天然精油爽身噴霧自己做 ❤️ 今天在大太陽底下曬了一下 汗流浹背 晚上就自己動手做了一瓶天然精油制汗爽身噴霧 有興趣一起享受天然香氛生活的朋友 也可以自己動手試著做哦 😊 羅馬洋甘菊/薰衣草純露30ml:抗過敏、鎮靜安撫 伏特加20ml:溫和的酒精 絲柏精油8滴:收斂止汗 薄荷精油3滴:清涼消暑、提振精神 薰衣草精油5滴:安撫鎮靜 天竺葵4滴:收斂平衡 🌹一起享受芳香生活 🌿 #我是斜槓生活中醫師

經前症候群 中醫陪妳一起度過

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多在月經前一到兩週出現,一般認為是荷爾蒙失調及腦內血清素變化引起,嚴重者甚至和憂鬱症有關。 經前症候群的症狀非常多變,人人不同。經前症候群的情緒或行為徵兆有緊張、焦慮、情緒低落、沒來由哭泣、情緒波動大、易怒、口味改變,或食慾增加、失眠、入睡困難等;而生理上可能出現關節或肌肉疼痛、頭痛、疲倦、水腫導致的體重增加、腹脹、乳房脹痛、容易長粉刺、痘痘、便秘或腹瀉等。經前症候群的症狀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不一,但多數人的症狀會在月經開始後一週內改善。  中醫認為經前症候群最常見有兩種體質,除了看中醫吃中藥調理之外,也有不同的食療方式: 🔅肝鬱:經前容易情緒波動大,焦慮或憂鬱,乳房易脹痛,容易失眠,容易便秘,月經不規則等。平常可以喝一些玫瑰花茶、茉莉花茶,讓情緒紓緩,改善生活品質。 🔅腎虛:經前容易腰痠、水腫,體重增加,月經量比較少,怕冷、不容易懷孕等。平常可以喝一些杜仲茶、桑寄生燉排骨湯,補腎滋養,緩解不舒服。 經前症候群的生活小建議: ⭕️規律有氧運動,建議慢跑、瑜珈等 ⭕️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如:茶、咖啡、可樂等 ⭕️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糙米、核桃、芝麻等 女人一輩子有三十多年要與月經為伍,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快樂地度過這一段特別日子。 #廖芳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