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陣子就會回去母校長庚大學演講 無論我到哪個城市工作 都會盡量排出時間回去走走 今年再度由長庚大學國醫社提出深耕講座的邀請 國醫社也是我大學時代參加的社團之一 哇 真歷史悠久 (另一個是野鳥社 哈 有同伴要跳出來相認嗎?) 小學妹希望我能夠回去講講疫情相關的中醫自我照護 收到邀請的當下 覺得很有趣 顛覆我認為年輕人對養生主題沒興趣的想法 這些小學弟小學妹真的很有心想要了解中醫的健康概念呢! 於是我們敲定了演講主題就是”疫情下的中醫食養療護” 猶記得今年五月開始疫情大爆發,那時候我每天的門診就被COVID-19確診病患的視訊診療塞滿塞爆。 一個月大概看了數百個的確診個案,除了民眾對於清冠一號的療效給予肯定, 也對中醫治療的滿意度提升很多,中醫界整體對於COVID-19這個新興疾病的思考也開始歸納成型。 整理當代中醫學者對於 COVID-19 臨床診治之經驗,雖然各家立論觀點不盡相同, 但究其根本均認為寒、濕(濕熱)、燥三邪夾雜疫癘之氣為發病的根本原因。 然而從中醫傳統觀點來說,"正氣"或是現代人講的"免疫力"才是預防疾病、幫助身體復原最重要的事。 兩千多年前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就開始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於是,中醫對於COVID-19這個疾病的的角色也超越清冠一號本身, 可以從預防、治療、預後調理都有重要的角色。 中醫歷代醫家都十分強調飲食調養的重要性,從兩千多年前的典籍就開始提出飲食療養的概念。 《素問·五常政大論》:「穀肉果蔬,食養盡之,勿使過之,傷其正也」。 食養的原則首先強調飲食不偏嗜,不過度,才不會傷正氣。 《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這些都是在說明各種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夠幫助提升人體正氣,和現代營養學提出的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中醫更強調 "不同體質"搭配"不同飲食"才能夠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偷偷告訴大家 其實很多中醫師都是懂吃的老饕喔~) @生活上的預防療護: 最基本提升免疫力的關鍵,就是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保持好心情! 從中醫的觀點來說,"脾胃"才是免疫力好壞的關鍵! 在飲食上,健康的人均衡營養是最重要的,...
中醫婦科,生殖醫學,中醫養生,體質調理,腫瘤調理,醫學研究,臨床醫學,旅遊生活,芳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