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 主治醫師 廖芳儀
[原文刊載於長庚醫院網站]
中醫傳統觀念認為,婦女體質不同於男性,主要是因為有經、帶、胎、產。一般而言,婦女一生最需要強調養生保健的三個階段,就是青春期、產後及更年期。在不同階段裡,隨著體質上陰陽氣血的變化,婦女又特別強調“血”的充足暢旺,而有別於男性著重在“氣”的保養功夫。因此,婦女的中醫養生保健觀念,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獨樹一格。
▋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女,一般而言,需著重於月經相關的保健。在月經初潮階段,往往伴隨著其他身體、外觀上的改變,所以,除了月經前後的身體保養外,也需要同時注意體態及少女心理層面的健康。
對於月經期的中醫養生保健,會強調生活作息的正常,不宜熬夜,減少烤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宜過多食用冷飲及冰品,尤其初經開始即有生理痛的少女,更需要注重自己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
家長除了在月經過後適度地以“四物湯”作為調補少女體質的方法外,亦可多補充深色的蔬菜水果,如櫻桃、葡萄、菠菜等以幫助攝取營養。此外,在初經來潮的兩年內,是身高生長的重要階段,台灣傳統的“轉骨”調養,也需要在此階段進行,除了經由專業中醫師辨證開藥方補養之外,亦需搭配充足的鈣質攝取、運動及曬太陽,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產後
婦女生產後六週,是西醫定義的“產褥期”,表示為婦女產後復元的重要時期;中醫亦有產後四到六週“坐月子”的傳統。
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醫保健觀念的融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我們也必須改變“坐月子”的習慣。例如,坐月子期間不應洗澡、洗頭的傳統概念,可改變為在無風的浴室內可洗澡、洗頭,沐浴後應迅速穿衣、吹乾頭髮,如此即可達到個人衛生習慣的維持,也可以避免產後體質大虛易受風寒的問題。
坐月子期間水分的攝取很重要,也直接影響乳汁的產量,因此傳統觀念認為坐月子期間不喝水的習慣,也應調整為一日需補充1500-2000CC的水分(包括:坐月子的湯品、牛奶、溫水、杜仲水等),但不宜喝冷水或冰水,以溫熱飲品為佳。
一般而言,坐月子期間的中醫調養宜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週,以生化湯為主方,主要幫助排除惡露及子宮、傷口復原,視產婦情況服用3-5帖即可,不宜多服以避免產後出血或惡露不盡的情況;
˙第二週,以調整腸胃吸收為主,中藥以四君子湯為底方加減,恢復因懷孕受壓迫而減少的腸胃蠕動功能,才能更有效率地吸收之後的補方湯品;
˙第三週、第四週後,才以補養氣血為主要目的,開始服用麻油雞、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傳統坐月子食補藥膳。
另外,哺乳的媽媽們需要節制米酒的用量,過量的酒精會經過乳汁影響新生兒,對其健康造成影響,不得不慎。若需增加乳汁,可服用花生豬蹄湯或通草鯽魚湯,亦可請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方及作飲食建議。
▋更年期
婦女常見的更年期症狀包括有潮紅、盜汗、失眠、皮膚黏膜乾燥、情緒不穩定、月經期量改變等,這些情況於中醫傳統上認為要調補肝腎,亦需補養氣血。因此,一般中醫會使用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知柏地黃丸之類的方劑,根據每位更年期婦女的體質作調養。
然而,平日的生活作息亦需由患者本身做配合,例如減少脂肪、甜食、烤炸辣食物的攝取,多補充鈣質,適當的運動及社交活動,皆有助於改善更年期的症狀及加強心臟、骨質的保健。另外,亦可在平日的飲食中加入鮮百合、枸杞、山藥、蓮藕等食材入菜,對於更年期的養生保健也有不錯的效果。
婦女的體質不同於男性,所需強調的中醫養生概念亦不盡相同,因此,針對婦女不同年紀的保健,亦需隨之調整。盼能藉由生活習慣的調整、飲食的變化與中醫師診斷開方的專業,讓每位婦女都能健康、美麗,享受快樂的人生!
中醫傳統觀念認為,婦女體質不同於男性,主要是因為有經、帶、胎、產。一般而言,婦女一生最需要強調養生保健的三個階段,就是青春期、產後及更年期。在不同階段裡,隨著體質上陰陽氣血的變化,婦女又特別強調“血”的充足暢旺,而有別於男性著重在“氣”的保養功夫。因此,婦女的中醫養生保健觀念,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獨樹一格。
▋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女,一般而言,需著重於月經相關的保健。在月經初潮階段,往往伴隨著其他身體、外觀上的改變,所以,除了月經前後的身體保養外,也需要同時注意體態及少女心理層面的健康。
對於月經期的中醫養生保健,會強調生活作息的正常,不宜熬夜,減少烤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宜過多食用冷飲及冰品,尤其初經開始即有生理痛的少女,更需要注重自己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
家長除了在月經過後適度地以“四物湯”作為調補少女體質的方法外,亦可多補充深色的蔬菜水果,如櫻桃、葡萄、菠菜等以幫助攝取營養。此外,在初經來潮的兩年內,是身高生長的重要階段,台灣傳統的“轉骨”調養,也需要在此階段進行,除了經由專業中醫師辨證開藥方補養之外,亦需搭配充足的鈣質攝取、運動及曬太陽,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產後
婦女生產後六週,是西醫定義的“產褥期”,表示為婦女產後復元的重要時期;中醫亦有產後四到六週“坐月子”的傳統。
隨著時代的進步,西醫保健觀念的融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我們也必須改變“坐月子”的習慣。例如,坐月子期間不應洗澡、洗頭的傳統概念,可改變為在無風的浴室內可洗澡、洗頭,沐浴後應迅速穿衣、吹乾頭髮,如此即可達到個人衛生習慣的維持,也可以避免產後體質大虛易受風寒的問題。
坐月子期間水分的攝取很重要,也直接影響乳汁的產量,因此傳統觀念認為坐月子期間不喝水的習慣,也應調整為一日需補充1500-2000CC的水分(包括:坐月子的湯品、牛奶、溫水、杜仲水等),但不宜喝冷水或冰水,以溫熱飲品為佳。
一般而言,坐月子期間的中醫調養宜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週,以生化湯為主方,主要幫助排除惡露及子宮、傷口復原,視產婦情況服用3-5帖即可,不宜多服以避免產後出血或惡露不盡的情況;
˙第二週,以調整腸胃吸收為主,中藥以四君子湯為底方加減,恢復因懷孕受壓迫而減少的腸胃蠕動功能,才能更有效率地吸收之後的補方湯品;
˙第三週、第四週後,才以補養氣血為主要目的,開始服用麻油雞、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傳統坐月子食補藥膳。
另外,哺乳的媽媽們需要節制米酒的用量,過量的酒精會經過乳汁影響新生兒,對其健康造成影響,不得不慎。若需增加乳汁,可服用花生豬蹄湯或通草鯽魚湯,亦可請專業中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方及作飲食建議。
▋更年期
婦女常見的更年期症狀包括有潮紅、盜汗、失眠、皮膚黏膜乾燥、情緒不穩定、月經期量改變等,這些情況於中醫傳統上認為要調補肝腎,亦需補養氣血。因此,一般中醫會使用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知柏地黃丸之類的方劑,根據每位更年期婦女的體質作調養。
然而,平日的生活作息亦需由患者本身做配合,例如減少脂肪、甜食、烤炸辣食物的攝取,多補充鈣質,適當的運動及社交活動,皆有助於改善更年期的症狀及加強心臟、骨質的保健。另外,亦可在平日的飲食中加入鮮百合、枸杞、山藥、蓮藕等食材入菜,對於更年期的養生保健也有不錯的效果。
婦女的體質不同於男性,所需強調的中醫養生概念亦不盡相同,因此,針對婦女不同年紀的保健,亦需隨之調整。盼能藉由生活習慣的調整、飲食的變化與中醫師診斷開方的專業,讓每位婦女都能健康、美麗,享受快樂的人生!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