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激躁症(英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主要是指沒有腸胃道器質性損傷下出現腹痛及排便形態改變的症狀,患者常常因此影響了生活品質,尤其好發於年輕女性,時間可長達數年。造成大腸激躁症的原因有不同理論,目前還沒有定論,主要是腸胃功能性障礙,一般認為情緒和壓力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標準,主要針對羅馬IV標準(Rome IV criteria)。腹脹是最常見的症狀,至少從診斷前六個月開始發作,並且近三個月平均每周至少腹痛一次。 腹痛需伴隨下列症狀中至少兩項: @腹痛與排便相關 @排便頻率改變 @糞便外觀改變 且病人沒有下列危險徵象: @大逾五十歲,尚未接受過大腸癌篩檢或有症狀者 @近期排便習慣改變 @夜間腹痛或排便疼痛 @非特殊目的性的體重減輕 @有大腸癌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家族病史 @可觸摸到腹部腫塊或淋巴結病兆 @血液檢查顯示有缺鐵性貧血 @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 簡單來說,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包括:過去一年內至少三個月或以上 @腹痛或脹氣,上完廁所就改善 @排便次數改變,如便秘(每周少於三次)或腹瀉(每天多於三次) @大便形態改變(硬塊、稀軟便或水便) @排便的狀況改變(需用力解便、有急迫感或是解不乾淨感) 就中醫來說,相關的臟腑為肝、脾、大腸,常見的證型如下: @肝鬱脾虛:緊張或是壓力大就容易腹瀉,腹痛以絞痛或脹痛多見。常用方為痛瀉藥方、逍遙散等。 @食滯胃腸:用餐時間短,快速吞下食物造成消化不良。常用方為保和丸等。 @肝鬱氣滯:壓力大無法按時排便,腹脹便秘為主。常用方為柴胡疏肝散、木香檳榔丸等。 @脾虛濕盛:喜食冰冷油膩肥甘之物,造成腸胃功能受阻,運化失司,濕滯大腸。常用方為藿香正氣散等。 大腸激躁症的患者,平時要多注意飲食,不要暴飲暴食,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少食冰冷、油膩及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乳製品,減少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茶、酒等。最重要的是,調適心情,尋找抒發壓力的方法,規律作息,適量運動,都可以放鬆身心,改善腸躁症的症狀。 #廖芳儀醫師 #中醫 #大腸激躁...
中醫婦科,生殖醫學,中醫養生,體質調理,腫瘤調理,醫學研究,臨床醫學,旅遊生活,芳療生活